赵煦颔首:“是啊!”
“不满的地方多了!”
“射速、射程、威力……朕都不满意!”
吕公著深吸了一口气:“官家心中已有韬略?”
“然!”
听到这个回答后,吕公著深吸了一口气,拜道:“臣愚钝,敢问官家,还缺何物?”
他在见过了火炮的轰击威力和三眼铳的射击后,已经完全爱上了这两种武器!
在吕公著看来,有此神器,别说是西贼了,就是北虏,也不过是跳梁小丑,弹指可灭矣!
如此一来,先帝当年的宏图——收复宁夏,收取幽燕,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而他,作为奠基人,在功成后的历史地位,又该如何?
只是这么一想,吕公著就根本坐不住了。
士大夫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
而这泼天之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与千古贤臣名相并列。
生封郡王,死赠大国国王,配享太庙,更只在等闲。
于是,吕公著决定了。
梭哈!
押上一切!
赵煦微笑着,看着吕公著,这位旧党元老重臣,当年在朝中极力反对五路伐夏,反对扩大战争的主和派。
而赵煦在他上上辈子就已经知道了。
什么主和派?
那只是在战争打不赢的时候,才会出现的人。
只要能赢!
整个大宋上下,都会是主战派。
一如平夏城的捷报,轰传天下,那些被流放岭南的旧党大臣,也都纷纷写诗称贺。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能赢的话,谁都会想赢,没有人愿意输!
哪怕司马光,年轻的时候,也曾热血沸腾,想要沙场建功,扫荡西夏,是一个十足的主战派!
直到他自己策划了一场战争,并遭到惨败,让他的理想破灭,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与理想主义的司马光相比,吕公著更现实。
也正是因此,他在名利面前,是无法把持的。
“朕需要人才!”
“需要大量的,善于术算、机械方面的人才!”
赵煦看着吕公著,图穷匕见。
“而国家取士,却偏重于经术,明算、明法等科进士,出身不高,朕深叹之啊!”
吕公著咽了咽口水,拜道:“陛下圣意是?”
“朕想在明年的科举中,扩大明算科、明法科的录取人数……”
“国家旧年,明算等科,每科取士不过十人……”
“朕意将之增加到五十人!”
“其中明算科前三,比进士及第!”
赵煦看着吕公著,目光灼灼:“左相,朕之元辅,皇考重臣,想必定能助朕达成此愿!”
吕公著低下头去。
“五十人?前三甲进士及第?”
虽说熙宁以来,大宋科举的录取人数是一路走高的。
到得如今,每次科举取士,正奏进士数量都已经超过五百。
譬如说,元丰八年的科举,就录取了正奏名五百七十五人,特奏名进士则是八百四十七人。
如今,若是增加了明算、明法等科进士的数量,而且是增加到五十人!
这就意味着,要从经义士子方面,挖下一大块肉来。
吕公著知道,这种事情,只要发生,士子们就必定沸反盈天。
甚至会和他不死不休。
“陛下……今天下冗官已重……”吕公著不敢直接拒绝,只能委婉的说道。
赵煦笑了:“左相放心,所录士子,皆不占正常科举士子之阙,也不与之共同授官……”
“他们将进入专一制造军器局、翰林天文院以及诸司专勾司为官、磨勘……”
“只有改官之后,才会参与到正常的磨勘除授之中……”
这是赵煦深思熟虑的结果。
想要推动科举改革,就不能动士子们的蛋糕。
一动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反弹。
只能是学习高考扩招的经验,增加录取人数,同时,让新进士们避免和旧进士竞争,陷入无休无止的撕逼中。
“这……”吕公著皱着眉头。
他还是感觉,风险太大。
在旁边的蒲宗孟终于忍不住了,道:“左相若是不愿,臣乞主持此事!”
不就是得罪人吗?
他蒲宗孟最擅长了!
反正虱子多了债不愁!
再多几百几千个士子骂他,也就那样。
更不要说,其实,蒲宗孟一直是科举改革的推动者。
他一直都想做这个事情!
吕公著回头,瞪了一眼蒲宗孟,然后才拱手拜道:“陛下,增加五十名明法、明算科进士,实在是太多了!”
“臣恐天下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