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92章 得知真相,眼泪流下来

“咱准备裁撤行省。”

文武百官等待着散朝之时,朱元璋的声音响起,说出来的话却不是散朝。

正满心欢喜的胡惟庸,已经开始行礼,准备带百官退朝。

行了一半之后,却忽的愣住,僵在了当场。

不是……皇帝说的啥?

要裁撤行省?

不仅仅是他,朝堂之中的其余众官员,也都是齐齐一滞,有被皇帝说出来的话给惊到。

这次的案子,关行省什么事?

怎么突然间就扯到了行省上面了?

而且,还下手这么重,开口就要裁撤行省!

这可是行省啊!

朝廷管理地方的最高官府,每一处都至关重要!

收税,政务,军队,刑罚等诸多事情,都需要行省来完成。

可谓是责任重大。

结果现在,皇帝上下嘴皮这么一碰,就要把行省给裁撤了。

这是要干什么?

不过日子了?

自断手脚也不是这么断的啊!

“上位,这……怎么就要裁撤行省了?

臣愚钝,未能体会上意……”

呆愣之后,胡惟庸忙望着朱元璋行礼,显得小心的询问。

胡惟庸是真的懵,因为这等极其重大的事情,皇帝事先一点口风都没有透露。

他这个丞相都被瞒的死死的。

此时直接就在朝堂上宣布,这如何能让他好受?

这可是行省啊!

中书省对地方控制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果现在,皇帝竟说裁撤就要裁撤,这怎么能行?

其余诸多人,也都竖起耳朵仔细听,想要看看这皇帝又要弄什么幺蛾子!

怎么突然毫无预兆的,就整这么大的动作。

“行省咱看着不太好,琢磨过来琢磨过去,都觉得不太合适。

行省管的太多了,财政军司法这些全都一肩挑,容易尾大不掉,不利于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

朱元璋倒也干脆,直接说出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当然,最根本的、想要通过裁撤行省来先削弱一下中书省的想法,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上位,行省存在由来已久,且经过上位的不懈努力,也和元朝的行省有了很大区别。

有行省在,很方便朝廷对地方进行治理,若是行省不在了,只怕……”

今日发生了这一连串的事情,可谓是惊心动魄,极为耗费心神。

就连胡惟庸,都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他是真的不想再和皇帝唱对台戏.

和皇帝对着来,太恐怖了。

总让人感觉九族在鬼门关前来回的晃荡。

这个节骨眼上,皇帝说出来事但凡小一点,他多余的话都不会多说一句,立刻就会高呼皇帝圣明,把这事给赶紧通过了,立刻散朝。

这破朝,他现在是一个呼吸都不想多上。

可皇帝现在,却要直接裁撤行省啊!

他这里又怎能一声不吭?

硬着头皮也得上啊!

“不会。”朱元璋摇头。

“咱裁撤了行省后,又不是不在地方上设机构,对地方彻底不管了。

相反,咱如此做,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

“那……不知上位准备用什么来取代行省?”

胡惟庸出声询问,准备先问清楚情况了,再根据情况决定接下来自己的行动。

“这事情倒也简单,咱准备设立三司,取代行省。

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专管民政事务,包括财政,土地,户口,钱粮,官员考核等。

设左右布政使,为正二品,为本布政使司内最高行政长官。

提刑按察司,设按察使一人,管理刑狱。

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掌管军事。

长官有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

三者互不统属……”

朱元璋张口就来,把地方三司这些说与众人听。

这些毕竟是他在上辈子时做过的事,从洪武九年设立开始,就一直使用。

他自然熟悉。

上辈子废除行省,设立三司也是趁着空印案发,才按着中书省的脖子进行放血。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决定还是很明智的。

三权分立,直接挖了地方上成为藩镇割据的根子。

而且还在不小程度上,削弱了中书省的力量。

为后面废除中书省,减少了很多的阻力。

在废除了中书省后,自己也将布政使从二品降为了三品。

既然上辈子证实了这些手段非常有效,那此时重新来过,朱元璋肯定不会错过。

将会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的做出一些优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

这都啥玩意?皇帝怎么说起来还一套一套的?

当真是乱改一气!

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哪里有行省简洁明了,叫起来顺耳?

胡惟庸听了皇帝的这些话后,立刻就在心里对皇帝说的这三司进行了一番强烈批判,鉴定为狗屁不通的玩意。

当然,之所以如此反应,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叫法拗口。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胡惟庸已经确定了,朱元璋的这些做法,将会大大损害中书省的权力。

降低中书省对地方上的影响力。

行省权力一分为三,丞相再想如同之前那般轻易的控制地方行省,可真没那样容易。

毕竟以往只需要搞定一个人就行,现在却需要同时搞定三个人。

这难度增加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同意,坚决不能同意!

“上位,行省从设立到现在,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

能令政令畅通,各种事务处置起来也及时,能很好的沟通朝廷和地方……

至于说尾大不掉之事,臣觉得不可能发生。

现在距离唐末都多少年了,经过宋朝不遗余力的压制,改变,风气这些早就发生了改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