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对于高振东这个想法,使用方和长剑厂想了一会儿,越想越觉得妙,要是车多,这种方式无疑是脱裤子放屁,可是我们车少嘛不是。

而且真的车多了,直接去掉储运箱,把飞弹组装好了使用就行,也能解决不少问题。

这种分体式的结构在没钱的时候还是挺好用的,作战中主要考虑人力,但是有钱的时候就不那麽好用了,毕竟作战准备时间略长。

任何装备的技战术指标,都是要结合时代来看的。

时代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要求和理解也就不同。

就好像三国演义诸葛武侯借东风,放在那个时代,借来的是东风,放到高振东前世,谁说要借东风,那空中飞来的是什麽东西可就不太好说了。

有意思的是,赤剑-73的装备寿命远比赤剑-8要长,简单便宜可能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了,而且赤剑-73的妙处,还不止这一点。

高振东又在纸上开始画图:「我的想法,是把制导系统也分成两部分,弹上主要是指令接收机构和控制作动机构,真正的制导系统,实际上在射手这边,无论是红外测角还是手动控制,指令都是通过导线传输到弹上。」

使用方有些疑虑:「高主任,能不能一步到位,用无线的?」

高振东摇摇头:「战场环境下,现在的无线制导方式不成熟,远远没有导线的可靠。」

别说现在了,就是几十年后,花旗国吹上天的红外焦平面成像,发射后不管,还能攻顶的「标枪」,实战表现也是一言难尽。

价格昂贵,操作繁琐,锁定困难,攻顶模式射程着急.

这个东西远远没有《COD》系列里那麽科幻,连敌人的坦克都看不见就能锁定,实际情况是就算看见了敌人的坦克,它还是不一定能锁定。

而赤剑-73就反过来,哪儿哪儿看着都挺简陋,但是基本上还都能管用,不过对射手或者发射装置来说,的确是有一定危险性。

特别是车载的发射车,单兵射手反而没这麽危险,因为这货当单兵弹用的时候,发射点和控制点,可以分离相当的距离。

长剑厂有些实践上的顾虑:「高主任,断线怎麽办?」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