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217章 岳小哥着实了得

百十骑,不穿官衣,不穿甲胄,一应的黑衣短打劲装,苏武也是一身锦绣长袍,还是昔日孟玉楼置办的。

其中,也就武松随在身边,范云领着亲卫,其他人早已与大军先回。

众人便在官道上狂奔而去,出发的时候,也不曾让枢密院里下公文去,如此,便也省去了各地衙门来去的麻烦,也便于苏武访人。

出汴京,过黄河,一过黄河,就是陈桥驿,本也是个小镇子,由驿站发展而成的镇子,自古开封与河北的交通要道。

苏武也有意在镇子里走了走,也就是百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大军在此云集,许多军将非要害赵匡胤。

都是拜把子的兄弟,都是战阵上过命的兄弟,便把赵匡胤害个不浅……

想着想着,苏武脸上微微起了笑容,那一幕,应该是挺搞笑的……

其实苏武也在分析,为何非要在陈桥驿弄这一出?而不是在汴京城里弄这一出呢?

这里面必然有深意,是赵匡胤等人聪明所在……

集结大军出征,便是把精锐主力大军全部聚在一起,这是为了控制,也是为了裹挟,控制住所有精锐力量,裹挟那些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的人。

如此,刚出汴京,军令一下,转头就回了汴京,孤儿寡母与满朝文武,连反应都来不及,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凑不到……

想来那时,很大一部分军中将士,人都是懵的,只是两腿跟着倒腾,跟着出京,跟着入京,嘿,改朝换代了!

以往不曾细思其中,只当个故事听,而今真分析起来,那自是神仙一般的操作,古人之智,无穷也。

想着想着,苏武不免也还有笑容……

范云见自家相公在这镇子里一边打马慢走一边脸上起笑容,以为有什么事,便问:“相公,要不要在此留宿一二?”

苏武闻言摆摆手:“不必,出镇快走,这一路,不宿驿站,皆宿野外,过得封丘,过得韦城,进河北安利军州,入相州可以拖沓一二……”

“得令!”范云点头,就看自家相公收了笑容,马腹一夹,便是快走。

出了镇子,百十骑走在官道之上,只管放眼望去,中原大地,当真是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的,都是田亩,一拢接着一拢,绵延到视野之尽头。

如此平原,平得可怕。

也听过一个事来,说中原之平,地势上本是平的,但平整不到这个地步,也有高低起伏,但为何而今如此平整呢?

只因为几千年来,历代先民,一锄头一锄头在挖,挖出个一眼望不到凸起的平整,是华夏祖先慢慢用手整理出来的……

这个事,乍一听,便好生骇人,认真一想,什么是农耕文明的写照,中原大地就是。

这般之事,后来也一次一次在发生,在广袤的东北平原,在甘肃的戈壁滩中,在新疆的石子地里,乃至一筛一筛去把地里的石子选出来,留下细沙细土,如此一亩两亩千亩万顷……再来农耕。

这片土地的人,过于勤劳,过于可爱,值得一个更好的未来!

如此平整之地打马,那风呼啸在脸,吹得很舒服,官道两边,田地里都是躬身劳作的百姓,也还有成群结队玩闹的孩童。

这是什么?

这岂不就是江山社稷?

那女真之马蹄来的时候,从这里踩过去,也就把江山社稷给碾过去了。

百十骑,一路打马在走,犹如行军一般,风土人情在看,江山社稷就在眼前,苏武想得很多很多,这捷径有捷径的好……

只说天下,更多是何人?就是这些田间地头里的人,而不是城池里的那些士大夫,走捷径,护住的是田间地头里的这些人,是大宋过亿的人口,人口代表了一切。

发展生产力也好,出海也好,移民占地也罢,人口多,就代表了一切。

但也会留下那些士大夫,没有彻底翻了士大夫的天,就还需要后面更多的整治。

怎么整治?

苏武也有所想……有那伟人做过这件事,一面,是扩大教育,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读书识字……

另外一面,不免也有一个词,贫下中农再教育。

其实,那位伟人解决的问题,就是苏武这个捷径也要解决的问题……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再也没有了大规模的所谓士族阶级,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中诸般人格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若是不走捷径,大破大立,也不是不可,自是更好的掀翻了整个士族阶级,却是几千万的百姓更也先遭一波巨大的打击。

这就是其中真正的取舍,是苏武真正在想的问题。

改朝换代,那又算得什么事呢?

如果仅仅的改朝换代?那又算得什么事呢?改朝换代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是一连串的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乃至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更多的贸易盈余,更大地丰富百姓的物质生活,更好地推进教育的普及化,人的平等,其实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的普及与平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