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终章
嘉峪山下,如今这里已是河西走廊上的一段重要关隘。
嘉峪山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在建设嘉峪关时这里只有两个村落。
这两个村落原本坐落在嘉峪山下,只有百馀户人。
而现在,在西北方向偶尔吹来的一阵阵西风下,一座连绵数十公里长的城关,拔地而起。
十馀年过去了,当一队队的胡商来到新建设的嘉峪关前,他们见到了雄伟的城关,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便会更加地谦卑。
而走入嘉峪关之后,人们见到了一座繁华的大城。
当人们真正来到这里,见到如此繁华的大城,在嘉峪关的后方,人声鼎沸。
唐人所建设的哪里是一座城关,这根本就是建设了一座大城。
但从位置上来说,嘉峪关坐落河西走廊中段,遥望西北,依靠嘉峪山,这又是一座十分坚固的关隘,站在城墙抬头看去,还能见到远处祁连山上的雪山,而人站在城下,却只有一个黑点。
嘉峪关修建了二十年,比之当年唐人修建河西走廊时用了更多的人力,用了更多的物力。
如今嘉峪关有近十万人口在这里生活,其中包括嘉峪关内外的村落,大概也有二十万人口。
以前这里是戈壁的腹地,不过经唐人数十年的植树,还要说在这里是戈壁又不合适了,嘉峪关的城内城外,还是有不少树的。
在建设嘉峪关时,在河西走廊的折冲府府兵一边耕种一边驻守,他们在嘉峪关的南面,建设了两万亩田地,可以种出一万亩的麦子,馀下的可以种各种瓜果。
至于唐人为何要在这里建设城关,在西域人看来,嘉峪关后方就是河西走廊最富庶,水草最丰美的所在。
从祁连山往东看,也就是嘉峪关的东面,连通河西走廊,一路往东的长安城方向,人们可以见到河西走廊的山谷中鸟兽成群,成群的马匹在草地与河边走动。
牛群安逸地嚼着水草,还有大片大片的羊群。
这就是嘉峪关东面的风光,有着数不清的牛羊与最丰美的水草,不仅仅是一片上好的养马场,在这里还可以圈养数不清的牲口。
不得不说,唐人的眼光很好,唐人建设了嘉峪关,保护了河西走廊最美好的地界。
正值河西走廊初春,这里的西北风依旧很大,但在嘉峪关内,好似大风也被拦在了高大且广阔的城墙之外,城关内温暖了许多。
一个老僧走在嘉峪关城内,他正在与一个吐蕃人交谈着。
这位老僧是玄奘,他拄着拐杖佝偻着后背,旁观着一场葬礼。
这场葬礼所葬的是一位吐蕃大臣,其人名叫达占东塞,吐蕃人将他奉为吐蕃贤臣,是与禄东赞齐名的贤臣。
玄奘还记得,当年在姑臧城见过达占东塞,那时候松赞干布也在,没想到如今,他们都不在了。
在河西走廊支教多年,玄奘见到了一个人,朝中派来的谏议大夫张柬之。
玄奘坐在嘉峪关城内的大街旁,手中还拿着拐杖,缓缓抬头见到张柬之,问道:「这麽多年了,还以为朝中忘了我。」
张柬之颔首道:「你的成就,你为大唐做的事没人会忘记,我们会一直让人传下去,有关你的事迹也会世代相传。」
「嗯,有劳你们了。」
言罢,玄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站起身,他又道:「你随我来。」
张柬之让身边的护卫都退下,给予玄奘足够的尊重。
从热闹的主街道走过,张柬之跟着玄奘来到了一间书舍,书舍的门匾上挂着崇文馆支教五个字。
这就是崇文馆建设在河西走廊的一处支教书舍。
据张柬之了解,在嘉峪关内,这样的支教书舍有六处,按照孩子们的年龄划分,每个书舍有至少五百名学子。
张柬之见到这里还有不少蓝眼睛的胡人孩子,也有吐蕃孩子,不过他们都在说关中话。
玄奘走入书舍内,来到一间小屋前,他推门而入,又道:「进来吧。」
屋内很昏暗,打开门之后,阳光洒进来能够见到满墙的书柜。
再等玄奘点燃油灯,张柬之才看到一张整洁的桌子。
玄奘一手拄着拐杖,一手举着油灯,他抬头看向书柜的高处,又道:「可否取下来?」
闻言,张柬之卷起衣袖,又拿起一旁的胡凳,踩着凳子伸手将玄奘所指的一卷书取下来。
玄奘道:「你知道嘉峪关为何会兴盛得这麽快吗?」
张柬之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