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兰老丶泗水两个特别区,再加上马来亚,而为了扶持利益圈的经济发展,南洋将会向三地进行产业转移,而马来亚势必也会迎来一波的产业转移。
对英属马来亚的产业转移,就是从南洋淘汰的落后产能,当然也是为了利用各地的廉价劳动力,主要原因是与廉价的日本货竞争,从根本上阻断日本的崛起之路,至于深层的原因,就是利用廉价货对美国的某一个或者几个行业,造成冲击,甚至直接摧毁他们,进而争取把「车门焊死」——阻止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同时,也打断,至少拖延日本崛起的道路。
可是,在确定「以日本为菜园,收割其财富」的思想之后,李毅安的心态也就不一样了,在考虑向南洋的「利益圈」产业转移的时候,也开始考虑起了日本。
「南洋未来是不是应该采用「雁行模式」呢?」
所谓「雁行」模式最先是日本提出来的,指的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像大雁飞行一样,排出有序,层次分明的阵型。而在这一模式下,日本处于领头雁的位置,韩国,新加坡,港岛及湾岛即所谓的「亚洲四小龙」紧随其后,处于第二梯队;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东协国家处于第三梯队;而处于雁行阵列最后面的,是唐山,越南等国家。
这一理论在八九零年代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之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核心本质就是处于领头雁位置的日本主导着亚洲经济,逐步将一些落后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充分利用其廉价劳动力,以获取资本利润,经过十几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也开始对外扩张,将一些成熟产业向东协国家转移。
后来「雁行模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出了一个变数——就在唐山大陆,谁也没想到,到了21世纪直接把大雁的身体占完了,而且快把雁头拧下来了。
可尽管日本的「雁行阵列」被宣布破产了,但是客观讲,日本直到二十一世纪,被扭掉「雁头」之后,依然在吃雁行阵列的红利。
「要是南洋主动实施未来的「雁行阵列」呢?把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的地区,都变成南洋的菜园子……不对,是变成南洋的帮手呢?」想到这,李毅安的眉头紧蹙着,在思索着这种可能性,其实产业转移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的产能势必会淘汰,而国家的经济支柱也需要转型,摆脱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科技密集型丶知识密集型经济,最终成为一个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
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
要是紧紧的抱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松手,一味的压榨「人口红利」,那麽最终的结果是什麽?